互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的“课堂思政”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课堂教学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作出的重要指示,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各门课程都需要树立“大思政”意识,在守好自己这段渠、种好自身责任田的基础上,形成同行、协同效应。心理咨询教师和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一样,都是思政教育队伍中的一员。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我国教育教学第二阶段改革中,强调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外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形成。2016 年9 月 13 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是具体提出18种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展开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要素, 每个核心要素各有三要点。分别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些使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品格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得到培养。
根据以上文件要求,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课程体系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课程作为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包含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状态、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等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同时兼顾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在2015版培养目标的12条毕业要求中,“2问题分析”“9个人与团队”“10沟通”“12终身学习”都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学》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2019年主要开设的课程及覆盖面
(一)第一课堂教学工作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心理中心共开设《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幸福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助人理论与技能训练》《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等7门课程,共计880学时,3076人。其中《大学生心理学》为一年级限选课,覆盖半数一年级新生。
(二)其他教学工作及覆盖面
1、特定人群特需讲座
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心理专题讲座》6场,覆盖所有新生。面向大一新生家长开设《新生家长讲座》4场,有1000余名家长参与。
面向研究生开设《研究生新生适应与发展讲座》《研究生压力与情绪管理》,均覆盖所有2019级研究生。
面向研究生辅导员开设《研究生辅导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研究生辅导员深度辅导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共4学时,80人次参加。
面向校院工会干部开设《工会干部心理谈话技术培训》共16学时,35人接受了培训。
2、心理委员培训课程体系
建立了依托课程的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培训体系,初级培训是针对全体新生心理委员,共16个学时,采用理论授课、在线学习和团体训练等多种方式,让新生心理委员了解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工作方法,同时和其他学院的心理委员彼此熟悉,建立工作联系,互相支持;中级培训则主要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共32个学时,讲授助人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让受训的心理委员能够掌握更加具体、专业的助人技能;高级培训采用团体小组辅导的方式,共18个学时,内容有案例报告和个体自我成长两部分。2019年共有205名心理委员参加了初级培训,81名心理委员参加了中级培训,14名心理委员参加高级培训。
3、团体辅导课程
2019年共开设15个团体小组,报名人数238人,最终入选参加人数162人,共计团体时数有255小时。其中人际关系团体3个,自我探索团体2个,宿舍长培训1个,学业幸福团体2个,网络成瘾团体2个,大学生亲密关系团体2个,个人领导力体验与反思团体2个,心理委员个人成长团体1个,其中人际关系团体31人,自我探索团体18人,宿舍长培训25人,学业幸福团体21人,网络成瘾团体14人,亲密关系团体16人,个人领导力体验与反思团体23人,心理委员团体14人。团体辅导的内容丰富,主题贴近学生需求,涉及的人群广泛。
二、特色
(一)着眼大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涉及适应、人际关系、自我探索、压力应对、亲密关系等主题,从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学习、生活事件入手,帮助他们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注重结合社会热点
《社会心理学》教学除了满足学科自身结构要求,注意结合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倡导多元开放思考能力,避免极端、冲动思维,更理智面对富有挑战性的、多元化的社会和他人。
2.在幸福心理学课堂上践行“知行”校训
《幸福心理学》为全校公选课,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探索幸福的多种理解和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体现“知行”校训,润物细无声,因为幸福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三观”。
(二)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家参与积极性
打磨知行合一的心理能力课堂。知行心理课堂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心理育人”三结合。
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课堂分组,讨论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人际,大学适应等相关问题,每个小组都会形成团体的意识,也都有成果展示,通过视频以及课堂演示等形式传递出去,贴近他们等生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性,体验性,发觉更多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的作品也在其他班级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到团体心理学中的优势,比如宣泄、普遍性、凝聚力,利他、人际学习等。
课堂管理上注重运用积极心理学,形式活泼生动,极富亲和力。大一的同学刚刚结束高考,对大学生活的丰富程度有自己的设想和期待,一般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在形式尚未能产生较多变化,容易激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心理课上开展的互动活动、小测验、案例分享、情景模拟、书写规划等,能够在繁重的课程中发挥调剂作用,从而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与学生更易接受的授课形式相融合。
从一堂课到人生,激发情绪、改变态度、提升认知、唤醒自我行动,建设我们交大的特色——知行课堂,是开展新时代的思政教育重要实践。
(三)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事件实例中突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以心理适应、心理健康以及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和防护为主,结合理工科学生特色,以心理学为平台,传递大人文理念,帮助学生为学业实践找到利人利己的方向感。
授课语言力求规范、精准、通俗、感染力。在向理科学院学生授课时,尽量选择比较简明、直接的表达,针对不同学院学生采用贴合性较强的教学案例。
在自我认识和培养自信的课程中,以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从而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好基础。在大学生适应课程中,增加了延迟满足概念的介绍,重点探讨了沉浸体验对人的积极影响,通过上述内容的引入来帮助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压力应对课程中,通过探讨情绪管理的“ABC”理论,探讨消极压力事件的积极意义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三、效果
(一)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学生不断追求健康发展。
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课堂中几乎很少有人玩手机。一方面建立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探讨和同伴式学习,例如时间管理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看待大学期间的学习,他们之间都在进行相互学习和榜样学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二)激发了学生的求助动机,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供不应求。
不少学生在课后通过邮件、面谈等方式期望来心理中心咨询,或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授课教师也会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课下与其交流,转介到心理中心,有效进行干预。
(三)辅导员、心理委员和工会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助人更有效率。
一些学生期望通过自己去帮助他人,通过微信的方式询问任课教师怎样帮助他人、劝解他人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心理委员接受培训后,发现同学有危机信号,主动上报心理中心,在心理中心和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干预和帮助。在心理助人的岗位上密切合作,真正做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三、案例分析
(一)在自我探索部分从“个人梦”眺望“中国梦”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梦想,从个人梦眺望“中国梦”。结束高考后,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放松一段时间,可能大一大二就在适应校园生活和“应付”考试中过去了,到了大三大四进入迷茫阶段,很多人都不能清楚的说出自己究竟喜欢深造和是直接工作,看到周围人考研,自己也就随波逐流被动做出选择了。“画出生命线”活动,在入学阶段引导学生选择过去的重要经历进行评分,再对未来的核心人生事件进行预想和估分,并把这些分数点连接起来,让他们看到自己可能的人生轨迹,从而触动他们提早思考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二)在导论部分感受祖国的辽阔,提升民族认同
运用团体心理学中破冰技术,请同学做自我介绍,主要包括姓名、名字含义、家乡和个人爱好。在这个过程中,同学加强深入了解,同时发现了很多和自己想象不同的地方(譬如有同学以为西北省份的同学是骑着骆驼上学的),增进了在了解基础上的尊重和友谊,也对祖国辽阔的疆界和民俗有了深刻具体的体验。另外,同学在自我介绍过程中,大胆展示自己的爱好,发现同道中人,降低了可能的孤独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联结,降低了游离于组织外的风险。
(三)从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事件入手,重视价值引导
课程内容涉及适应、人际关系、自我探索、压力应对、亲密关系等主题,从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学习、生活事件入手,帮助他们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课程中应用到的一个案例:案例的前半部分是,一位男同学在做小组作业时被分派了太多任务,但他自己难以拒绝导致个人时间被严重挤占,因而产生了自我怀疑。后半部分是,与考试临近的一次小组任务,其他成员因为没有时间进行完整实验,共同进行数据假造以保证按时完成作业,这位男同学与其他组员产生了分歧,但一人反对无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来向咨询老师寻求帮助。
这个案例我拆成了前后两部分使用,在讲解团队合作与自我边界时使用前半部分,即小组分工中这位男同学被分配了太多任务,如果发生在听课同学身上,该如何处理?
在讲解自我探索时,把案例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这位同学的道德与人情两难拿出来与同学们讨论,引导他们思考该如何做?
这样即可以遵守案例的保密原则,又可以调动起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拒绝、学会合理应对自身压力,同时教育学生应当诚实守信,坚守底线。
(四)充分利用课上课下交流,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分享教师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学生注意力集中,与教师更贴近。
12月16日的一个班里,有同学在每节课上都在用paid认真地记笔记,并且记录的内容不仅是ppt上的内容,还有很多我讲授的内容。当我讲到发现消极事件的积极意义时,列举了三个事件:朋友背叛了自己;失业;竞选学生会成员失败,问这三个事件有没有积极意义。这个学生说他认为第三件事没什么积极意义。下课后,关注特殊学生,提问学生主动来找老师聊,认真回应。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需要可以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